学院动态

 

“国家治理发展与变迁70年”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9日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科技股份集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就十九届四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新命题进行深研讨,为同济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盛宴。

 

会议由中国科技股份集团副院长郑春荣教授主持,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门洪华教授代表同济大学致辞。他认为,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议题,赋予了国家治理新的内涵,必然对国家治理有一系列新的要求。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我国国家治理形势的新变化,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前提。同时,总结70年来中国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成就,也需要立足中国实际,拓宽研究视野,进行国际比较,确定我们现在的方位,从而更好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场研讨围绕“国家治理与建设”这一话题展开,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林跃勤研究员主持。苏州大学乔耀章教授认为“共和国”的政治象征在当前国家治理中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必须在强化党的领导下,实现国家与社会的“互治”,同时强调了“法治”对于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深圳大学陈家喜教授通过对深圳市基层社区的治理形态研究,指出城市社区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也是国家治理任务的兜底主体,这种“兜底治理”机制为城市社区成为压力型体制的承接终端,社区也成为避责行为的替罪羊,从而进一步反思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改进机制。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王金水教授论述了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人大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发挥人大制度的功效,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效率化和协调化。广州大学陈潭教授认为大国语境下的国家治理呈现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治理形态也相应地体现地方特色,他从“特区治理”、“双轨制治理”、“流动性治理”三个角度出发,回顾了广东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与治理变迁。江西财经大学何植民教授从目标、主体、客体和手段四个维度出发,论证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整体性分析框架,进而分析了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存在的现实挑战与行动困境,并提出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策建议。华东政法大学陈毅教授基于“何种性质的国家”、“服务于何种人民”和“选择何种民主治理机制”的三维结构审视现代国家,探寻发挥何种国家自主性、培养何种人民和适用何种民主治理机制,以应对国家治理所产生的危机。

第二场研讨聚焦“国家治理的历史变迁”主题,由《行政论坛》杂志社副主编于健慧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袁方成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经历探索、转型、建设和治理四个阶段,社区的自身定位、核心功能、发展重点和推进路径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道路特色也昭示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走向和前景。广西师范大学褚添有教授考察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变迁,将其分为政治导向型、经济导向型和服务导向型三种类型,认为政府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立足现实,适时调整。湘潭梁丽芝教授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十五年的发展回溯入手,认为国家级经开区的产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向,其发展过程也呈现着“物质现代化”和“治理现代化”的双重意蕴。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通过对上海两个基层行政主体的跟踪调查,从互联网形态与基层社区权力机构的变迁视角,将其划分为互联网兴起前的基层权力结构、微博时代的基层权力结构和微信时代的基层权力结构三个时期,认为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基层权力结构,同时政治也在塑造互联网技术和形态。同济大学葛天任助理教授通过列举一系列数据,结合70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多种问题,认为必须注重政策执行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合、注重增长政策,分配政策和汲取政策之间的平衡、突出城市引领和辐射功能,同时注意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研究。

 

在第三场研讨中,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的经验探索”主题进行探讨,同济大学田亮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彭勃教授从我国基层社会的“折叠型”治理模式入手,认为近年来基层治理从折叠型向科层压力型模式转变,伴随着包括文牍主义、程序主义、亮点工程与中游政策在内的形式主义的不断出现,分析了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具体机理与内在动因。江苏师范大学祝天智教授从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认为实现土地承包权公平,应重点强调收益权的公平,构建多层次和多形式并存的收益分配机制,为所有农民提供相对均衡的土地收益,从而促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上海交通大学韩志明教授认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信息的处理及其利用决定了治理的运行和效率,也直接影响治理的效果,从信息的清晰性、清晰化与清晰度三个维度来考察国家治理中的信息问题,有利于从信息角度全面诠释“国家治理”这一问题,也能够提升国家治理研究的确定性和操作性。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陈承新研究员认为新时代干部动员存在激励机制、惩戒机制、考评机制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浙江地区的“养猪政治”新实践的阐述,提出了新时代大赶考对干部动员与治理实践的启示。华东理工大学李琼教授基于风险治理的视角,结合城中村改造的案例,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和构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评估量表,深入探究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关键要素,并提出进一步的思考。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赵勇教授认为网络技术发展与便利化为逐渐实现“一网通办”提供了可能性,强调从提升政府部门内部数据的整合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相关应用程序的知晓度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对“一网通办”进行学理分析和总结。

第四场研讨主要围绕“国家治理与变革之道”来展开,由苏州大学芮国强教授主持同济大学余敏江教授从实践观察和调研活动中发现国家自主性在精准扶贫中有行政嵌入、组织嵌入、项目嵌入三种机制,但多重地方自主性却影响以上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扶贫形式化”、“扶贫功利化”、“扶贫内卷化”的困境,需要合理调整国家自主性内在张力才能真正发挥国家自主性应有功效。华东政法大学姚尚建教授从病理学的视角就城市安全问题进行探讨,以“机器空间与人的尺度之间的张力”为切入点,一方面肯定技术进步对人安全福祉的进步性影响,但另一方面则对机器空间的持续扩大对人的“挤占”表示担忧。上海师范大学容志教授基于对上海市社区微更新的案例研究,发现政府催化与行动网络之间有紧密相互联系,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因此政府催化和行动网络成为社区服务共同生产得以生成和持续运作的关键条件。天津城建大学何继新教授认为“智能+”的发展催生公共服务虚拟集聚的问题,通过梳理其内涵边界,辨析其存在类型,挖掘其机理,归纳其模式特征,提出“智能+”场景下社区公共服务虚拟集聚的发展规律及行动方向。南京师范大学许开轶教授认为当前在基层协商民主中存在制度正义与价值认同两方面的制度认同不足,对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提出挑战,需要长时期从多个维度对制度认同进行培养,不断积累协商民主制度认同的社会资本。苏州大学周义程教授通过“主体-过程”分析框架,分析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风险识别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远凤教授以武汉市武昌区2014-2018年公益创投大赛为例,提出了如何看待“公益创投”这一移植概念在本土建构过程中发生的概念谬误或概念漂移,并提出公益创投概念的移植与演变背后包含着国家治理范式与新公共治理范式之间的竞争、对话、互鉴关系。

《浙江学刊》杂志社副主编田明孝教授、《甘肃行政学院学报》杂志社主编罗梁波教授、《探索》杂志社编辑赵超、中国科技股份集团邵春霞教授分别对与会学者的主题发言作出评议和思考,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中国科技股份集团博士生导师余敏江教授作总结发言后,为期一天的“国家治理发展与变迁70年”学术研讨会顺利落幕。本次学术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是对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的积极回应。与会学者在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更加明确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在未来学术探索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进一步实现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